第二天開始戶外課程,共會參訪三個場域
先到木柵動物園聽動物行為觀察的解說
《課程》
動物園教育---圈養野生動物行為觀察與環境設計
講師:彭仁隆(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 動物組研究助理)
動物行為觀察算是我蠻感興趣的課程
藉由行為觀察可以得知動物的行為模式及身心狀態
圈養的動物,特別是漫遊性食肉動物,由於活動空間被限制,
通常會出現一些「重複性動作」,如身體左右擺動或是來回踱步等
為了減少刻板行為,園方藉由空間布置的變動,讓動物行為豐富化
《參訪一》野生動物議題
台北木柵動物園小組實務觀察、解說圈養動物行為與環境觀察
觀察動物:台灣獼猴、白手長臂猿、紅鶴、台灣黑熊、迷你馬
我被分到第四組,觀察的是「台灣黑熊」,需觀察20分鐘,
以「掃瞄取樣法」每30秒掃瞄一次,記錄掃瞄那瞬間個體的行為及所在位置
這一區有3隻成年黑熊,年紀都在20歲以上
第一眼看見牠們時,3隻各據一方,無任何明顯活動
照片中這一隻,聽到飼養員召喚後,有了行動
飼養員手中拿著食物,這隻黑熊站立討食,胸前明顯看到V型標誌
拿到食物後,返回牠的據點慢慢享用美食
飼養員跟我們解說黑熊的習性
另一頭,是一隻年幼的黑熊,牠的名字叫「黑糖」是經由網路票選命名
由於天氣太熱,牠一直待在水池中
同樣經過飼養員的召喚,牠才有所動作
飼養員手中拿著水果,黑糖起立討食
背對我們大快朵頤一番
三兩下,水果就吃光了,黑糖站在板子上望望我們
似乎在問我們說:「還有沒有清涼消暑的水果可吃?」
我們準備離開之際,黑糖又返回水池中休息
分享與討論
各組上來分享所觀察到的動物行為,並提出問題討論
印象最深刻的是,我終於明白到「紅鶴及天鵝等鳥類不會飛走」的原因
原來為了展示,這些開放空間的鳥類,牠們的翅膀都被去骨了
永遠都無法飛行的鳥類,真為牠們感到哀傷
但這個作法卻是存在各個動物園、農場、生態遊樂區中
《參訪二》同伴動物議題
臺北市動物保護處動物之家
內湖收容所拍了最多的相片,記錄在下一篇中
《參訪三》同伴動物議題
私人流浪動物收容所
卓老師在安親班教書,救助流浪狗已經有18年的經驗
現在保育場大約有7、80隻狗兒,都已結紮,且不再收容新狗
卓老師跟大家說明保育場的概況,
她說保育場每隻救援的狗兒都有著一段故事
每隻狗兒現在都白白胖胖的
站在平台上這幾隻,一直呵呵笑看著我們
卓老師將保育場整理得很乾淨,
雖然是集體收容,但看得出來每隻狗兒都過得很開心~